鸭传染性浆膜炎疾病的介绍


以往又叫鸭疫巴氏杆菌病,是由鸭里墨氏杆菌侵害小鸭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疾病。
【病原】本病的病原体为鸭疫巴氏杆菌,革兰氏染色阴性,菌体为小杆菌,有的呈椭圆形,有荚膜,瑞氏染色见有少数菌体两端浓染。该菌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菌落不溶血,呈小露珠状。在普通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能生长。绝大多数鸭疫巴氏杆菌在37℃或室温下于固体培养基上存活不超过3—4天,4℃条件下,肉汤培养物可保存2—3周。55℃下培养12—16小时即失去活力。在水中和垫料中可分别存活13天和27天。
【流行特点】1~8周龄的鸭都易感,但尤以2~3周龄的小鸭zui易感,一周龄以内及7周龄以上的鸭极少发病。本病在感染群中发病率*,有时可达90%以上。死亡率5%~80%不等。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,但以低温阴雨、潮湿寒冷季节严重。
【临床症状】zui急性病例看不到任何明显症状突然死亡。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嗜睡、缩颈或嘴抵地、脚软、不愿走动。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,常使眼周围羽毛脱落而形成“眼圈”。鼻孔有黏性分泌物,干枯后堵塞鼻孔。小鸭常见咳嗽,打喷嚏,拉黄绿色或黄白色稀粪。死时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。亚急性及慢性病例神经症状更为明显。
【病理变化】心脏的心包液增多,心包膜增厚。表面粗糙,心外膜与胸壁粘连。肝脏呈土或棕红色,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纤维素膜,半透明或不透明,极易剥离。气囊浑浊增厚,有纤维素丝或块状渗出物。
【诊断】在兽医临床中,一般根据流行病学、临床症状、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,可以做出初步诊断。如果要进行确诊,可采取镜检和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手段,在细菌分离培养时,可用血液培养基培养再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进行鉴定,也可以采用ELISA方法来诊断。
【防治】预防措施:预防本病首先要搞好育雏室的卫生,注意鸭舍的通风、防寒及饲养密度不能过大,并可用鸭传染性浆膜炎菌苗免疫1周龄小鸭。
治疗方法:常用治疗药物有:①氯霉素或土霉素0.05%混入饲料中连喂3~5天。②青霉素、链霉素各3000~5000单位肌肉注射,连用2~3天。③磺胺二甲基嘧啶0.3%混入饲料中连喂3天。
- 上一篇:牛血清白蛋白的生产工艺
- 下一篇:血型分析仪